close
《越讀者》(Net and Books‧郝明義)
----- ----- ----- ----- ----- ----- ----- ----- ----- ----- ----- -----

十三、經典是將當代的噪音貶謫為嗡嗡作響的背景之作品,不過經典也需要這些噪音才能存在。
十四、經典是以背景噪音的形式而持續存在的作品,儘管與它格格不入的當代居主導位置。
(《為什麼讀經典》卡爾維諾)

----- ----- ----- ----- ----- ----- ----- ----- ----- ----- ----- -----

這個下篇,卡了很久才出來。原因只在於當初的確是有東西要說,但是一直找不到正確說出來的方式。直到「腳尾米事件」的曝光,才歸納出比較有系統的說法(有興趣的人,可以先來看看所謂的「腳尾米事件」)。

「腳尾米事件」是幾個世新大學僑生所拍攝的紀錄片,他們用事先用預演過的假新聞,並發佈新聞稿誘使各大電視新聞台前來播報。接著沿途記錄新聞台的採訪方式、採訪內容,也對照播出之後的內容出入,並做成紀錄片。整個事件先是在網路上流傳,後來被蘋果日報報導;但是電視新聞台則是口徑一直的封殺掉這個新聞,除了事主之一的三粒電視台,做了一點點抹黑式的採訪報導外,幾乎沒有人敢為了這件小事情,去踩同業的底線(當初播灌票、幹譙李濤的勇氣不知都到哪去了)。大概是這個事件,有四家電視台都中招了,所以才會低調處理吧!(後續的消息與紀錄片導演的回應:http://blog.yam.com/fongadam/article/10580773
我們確實無法預知,我們在每天所收到的資訊,究竟經過多少「主觀的篩選」。電視台塞給你的資訊,是正確的資訊?還是對他們有利的資訊?如果我們不能全面的接受各項消息,而只是片面的接受了「受過主觀篩選的內容」,那我們又要從何判斷起是非呢?

在出版與閱讀的世界也相同,我們每天都會見到這麼多的書籍與出版物(就像是24H都播報的新聞一般)。但是這其中的篩選,是透過什麼東西來運作的呢?

編輯挑選有主體性的書?還是挑選好賣的書?
書店陳列有主體性的書?還是陳列好賣的書?
作者撰寫有主體性的內容?還是好賣的內容?

如果無法大量閱讀,你根本無從分辨好壞;但是毫無選擇的大量閱讀,則會浪費很多寶貴的時間,擠壓到你閱讀其他好書的機會。郝明義在書裡面提供了一些挑選的方法,但是,真不看書的人,又有足夠的分辨能力嗎?

前幾天跟也做整合行銷的Y討論到這個問題,Y說:「那你們在出版社工作,就應該要有把關挑選的能力啊!不然我們這些沒時間看很多書,只能追追暢銷排行榜的人,怎麼挑都只能看到被過度包裝與宣傳的書。……」這一剎那之間我氣餒了,就像之前很多次的氣餒一樣;在市場機制之前,道德與節操真的是很旁枝末節之事。

如果我沒有辦法只做好書,那我唯一能做的微弱反擊,就是在我心裡幫你把垃圾丟掉;推薦給你一些「我認為」的好書,直到你閱讀的量足夠你自己丟掉垃圾為止。

不然,就讀經典吧!把你的當代,留給這麼多的嗡嗡作響!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mars5683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